Table:
1 | 以按行按列形式组织及展现的数据 |
数据
1 | 数据是数据库中存储的基本对象。 |
Database:
1 | 相互之间有关联关系的Table的集合 |
DB:
1 | Database |
DBMS:
1 | 数据库管理系统 |
DBAP:
1 | 数据库应用 |
DBA:
1 | 数据库管理员 |
DDL:
1 | 数据库定义语言 |
DML:
1 | 数据库操纵语言 |
DCL:
1 | 数据库控制语言 |
模式:
1 | 对数据库中数据所进行的一种结构性的描述 |
视图:
1 | 某一种表现形式下表现出来的数据库中的数据 |
三级模式:
1 | External Schema(外模式): 某一用户能够看到与处理的数据的结构描述 |
两层映像:
1 | E-C Mapping: 将外模式映射为概念模式,从而支持实现数据概念视图向外部视图的转换 |
两个独立性:
1 | 逻辑数据独立性:当概念模式变化时,可以不改变外部模式(只需改变E-C Mapping),从而无需改变应用程序 |
数据模型:
1 | 规定模式统一描述方式的模式,包括:数据结构、操作和约束 |
关系模型:
1 | 描述DB各种数据的基本结构形式(Table/Relation) |
域(Domain)
1 | 一组值的集合,这组值具有相同的数据类型 |
关系模式 :
1 | 同一关系模式下,可有很多的关系 |
关系的特性:
1 | 属性不可再分特性 |
候选码:
1 | 关系中的一个属性组,其值能唯一标识一个元组,若从该属性组中去掉任何一个属性,它就不具有这一性质 了,这样的属性组称作候选码 |
主码:
1 | 当有多个候选码时,可以选定一个作为主码 |
主属性与非主属性:
1 | 包含在任何一个候选码的属性被称作主属性,而其他属性被称作 非主属性 |
外码:
1 | 关系R中的一个属性组,它不是R的候选码,但它与另一个关系 S的候选码相对应,则成这个 属性组为R的外码或外键 |
实体完整性:
1 | 关系的主码中的属性值不能为空值 |
参照完整性:
1 | 如果关系R1的外码FK与关系R2的主码PK相对应,则R1中的每一个元组 的FK值 或者等于 R2中的某个元组的PK值,或者为空值 |
用户自定义完整性:
1 | 用户针对具体的应用环境定义的完整性约束条件 |
数据模型的概念
1 | 数据模型是一种模型,它是对现实世界数据特征的抽象 |
数据模型的作用
1 | 数据模型是用来描述数据、组织数据和对数据进行操作的 |
数据模型的三个要素
1 | 一是能比较真实地模拟现实世界,二是为人所理解,三是便于在计算机上实现 |
关系
1 | 一个关系对应通常来说的一张表 |
属性
1 | 表中的一列即为一个属性 |
域
1 | 域是一组具有相同数据类型的值的集合 |
元组
1 | 表中的一行即为一个元组 |
码
1 | 也称码键。表中的某个属性组,它可以唯一确定一个元组 |
分量
1 | 元组中的一个属性值 |
关系模式
1 | 对关系的描述,一般表示为 |
逻辑独立性
1 | 当模式改变时,由数据库 管理员对各个外模式/模式的映像作相应改变,可以使外模式保持不变。应用程序是依据数据的外模式编写的 ,从而应用程序不必改变,保证的数据与程序的逻辑 独立性,简称数据的逻辑独立性 |
物理独立性
1 | 当数据库的存储结构改变时,由数据库管理员对模式 /内模式 映像作相应 改变,可以使模式保持不变,从而应用程序也不必改变。保证了数据与程序的物理独立性 |